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sze man lai

#野專題|食芋頭魚和素鮑魚可以拯救海洋?談記錄片Seaspiracy 鏡頭下的意圖

Updated: Apr 22, 2021


預告片


Al gore 《不願面對的真相》環境記錄片推出開始,每隔一陣子都會冒出引起社會熱議的紀錄片,無論是正面還是爭議的討論,不能忽視的是影像的影響力和傳播範圍,再加上國際播放平台的加乘,最近大眾的討論度落到紀錄片《海洋陰謀》Seaspiracy身上。


對我而言,這紀錄片不算是出色的作品,但引起的討論的確有機會為海洋帶來遲來的關注。後續的回應和爭議仍然持續發酵,還需要時間讓不同人加入來越辯越明,所以此文主要單獨就文本討論,希望帶入更多觀影角度。



背景

Seaspiracy的製作團隊由Ali Tabrizi、Richard O'Barry(The Cove 製作團隊,Dolphin Project發起人)和Lucy Manning(Ali Tabrizi的伴侶)組成。來自英國的Ali Tabrizi決定投身紀錄片電影工作者行列,放棄了攝影記者的學位,跟隨《Cowspiracy》的製作團隊工作,其後加入Netflix 擔任紀錄片電影製作,先出品《Vegan》,再來是這部《Seaspiracy》。

整部片主要從Ali Tabrizi的視角跟隨他到世界各地採訪,去揭開漁業陰謀和「可持續」漁業的真相。製作人和伴侶亦有成立工作室,主要製作環境議題的紀錄片、podcast等。


舖陳議題冗長分散,難以了解核心問題

談及海洋議題,確實是無從入手,所以導演先以海洋垃圾開頭,用這個近年熱議的議題吸引觀眾繼續看下去。其後無中斷地投入獵殺海豚、魚翅、商業捕撈、養殖漁業、珊瑚、可持續漁業、海豚安全認證、環保團體和財團的勾結等的資訊給觀眾,不給予你思考的時間來讓你覺得mind blowing,結尾再來一個解方,告訴觀眾,食素就不會發生這些令你不安的事。


這個推論和論述實在看到滿頭問號,先不論之後有些海洋生態學者對片中的數據提出質疑,片中整個交代議題的過程不只去脈絡,解釋淺白而跳躍,像把google到的所有資料都不經篩選放進片中,更忘記presentation是限時的,只能草草收場。結尾更嘗試以控訴環保團體、財團的共犯結構,告訴觀眾你們都被騙了,環團一直都是財團的陰謀。


紀錄片「電影」帶著導演的敘事角度和個人的意圖(agenda)是無可厚非,但以調查報導的形式來交出這個論述,暴露了製作團隊對議題的陌生和刻板印象,如果是一般人的作品還可以原諒,但紀錄片承載著社會責任,紀錄片影像的傳播力和鏡頭的權力比一般電影還要重大,相信導演明白這一點。


所以我們對紀錄片也應該有相對應要求,導演除了把兇手矛頭指向養殖、商業捕魚行業,同時也有道德責任去交代完整的脈絡,提出有説服力的論證,進行平衡報導,比起一竹竿打翻一船人,更能夠幫助改善問題。

而且作為觀影者一直提醒自己需要帶著問題意識來看導演的故事,畢竟紀錄片不是教育電視,導演的個人角度還是有盲點,就著片中提出的問題帶起好奇後,還是需要自己去看多方資料建立自己的看法,不然電影的作用就變了像cctv的大外宣,忽略了其他持份者的意見。


選材、數據、受訪者的不平衡報導

片中引用了大量數據和訪談堆砌,後來也有不同學者提出質疑,所以先不就數據方面Fact check,畢竟同樣的數據可以演繹成不同效果,我亦不是科學專家學者,這方面留待海洋專家以正視聽。


受訪者方面,發現到有數段訪談是不連貫,剪接斷斷續續,相比不同受訪者的片段有落差,其後亦有受訪者指出訪談的內容經過剪接後被扭曲原先語意,剪出去脈絡化的語句來配合個人的敘事。這個指控留待觀眾自行解讀,反而另外一段訪談令我更不解。


其中一段提及漁業會對鯊魚割鰭棄身,為了迎合東方人的魚翅需求,其後理所當然來到香港的海味街拍滿街滿巷的魚翅交易。在偷拍海味店內情景後,接著是Ocean Asia的訪問,但竟然不是交代香港為何成為魚翅貿易集中地,追蹤上游下游產業,做了什麼來規管,而是解釋鯊魚在生態系統的功能,然後就跳到bycatch的問題。


批評漁業之名,討伐環團為實?

導演花上超過一半篇幅去講商業捕魚(多是遠洋漁業)有多麼罪不可恕,環保團體一直都是幫兇來默許和避諱批評業界,看到這邊,才發現原來整部片是用來批鬥Earth island的偽善,前面的議題和數據只是用來襯托和合理化這個指控罷了。

但觀眾多多少少都會被導演的思路影響,認為世上沒有「可持續」漁業,所有都是十惡不赦的商人把戲,唯有食素可以解決問題。但其實,用食素來取代正視問題,跟導演批評只看到塑膠吸管,沒看到漁具的人,又有什麼分別呢?


十惡不赦的商業捕漁是怎樣形成的?

批評漁業的惡行不難,但要把背後的利益關係呈現,清楚地告訴觀眾他們的惡在那裡,終極背後的推動這些罪行的原因是如何構成,例如其中一段訪問指船上的監察人員不能保證捕撈過程沒有傷害海豚,便歸咎於組織的虛假承諾。


事實是,一出海的漁船就像海上的獨立國,有一套船上的生存法則,監督員為了平安回程,不得已配合船長,這些情形不罕見,如漁工虐待一樣,卻沒有在片中提及。


另外,把漁業刻劃成只顧眼前利益,不顧一切的角色,卻沒有訪問過仼何一位業界人士,相信不是全部行業內的人都無良冷血,為何他們沒有辯駁的機會呢?何況連msc都有安排自辯的訪問。


討海為生的人對海洋的熟悉是不可輕視的生命經驗,若有他們的視角補充論述,相信能帶給導演更深入的剖析和角度,正面面對產業結構中的問題,引伸出個人消化後見解,對日後提出改善方案一定更有幫助。


作為少數提及海洋犯罪相關的紀錄片,Seaspiracy 的確開啟了討論的話題,但正如導演的表現,我們對海洋、漁業了解得太少了,當中的利益關係必須被記錄和闡釋清楚。


過往看過一些十分出色關於遠洋漁業的調查報導和紀錄片,推薦給大家更深入認識這個議題,再重新想想我們應該怎樣應對漁業和海鮮。


 

《水路——遠洋紀行》 導演跟隨移工到遠洋漁船,直擊台灣漁業現場,漁工離鄉背井的行船人生



《血淚漁場三部曲》-報導者 The Reporter

(photo credit: Netflix )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