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sze man lai

#野專題|一言不合就攻擊?台灣藻礁公投引激烈網戰 我們能夠好好討論環境議題嗎?

Updated: Apr 22, 2021


🗳「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


3月18日,公投發起團體「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將逾70萬份聯署書遞交中選會,完成第二階段程序,等待審核聯署書後成案,以全國公投原址大譚藻礁的三接的去留,即將成為台灣首個關於生態保育議題的公投案。

網紅的推波助瀾(和國民黨動員?)幫助藻礁上位

在2月22日前,藻礁公投只有環保團體帶領討論,影響力有限,但22日前的幾天之間,大量KOL和不分黨派的政治人物都陸陸續續呼籲參與聯署,引發大量討論,導致只經過一星期多的時間,聯署書收集量已達到35萬份的最低門欖。若沒有結尾時在網上爆發討論的現象,單靠環團推動的公投案能夠成案的機率十分低。

台版龍尾事件 能源 VS 生態面對終極兩難

簡單理解的話,可以形容藻礁爭議有當年龍尾發展的影子,像是環評制度的部分,都是在環評通過後才有民間團體發現當地生態價值非常高,而且相關生態調查不單沒有反映在環評中,政府亦沒有重新進行環評的打算。更甚的是,大潭藻礁當年的環評表決會上,會議甚至在沒有生態報告下強行闖關,當時環保署副署長更以辭職抗議制度不公。除此以外,其他關於藻礁和能源轉型議題之間的脈絡,卻是完全不同面貌。

藻礁事件的背景可以拉回1998年藻礁生境地被首次發現,桃園大潭藻礁是獨有的藻類造礁。但是,由於80年代當地的鎘米事件,令一帶改建成工業區,以致之後的規劃發展方向都以滿足工業需求為主,包括大潭濱海工業區、觀塘工業區、專用港,以至是次爭議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都是為了提供更多電力予附近工業區,再來是兌現非核家園、減碳的目標等能源政策。詳細的發展脈絡,可以參考文末推介的延伸資料。

誰在操控你的討論?充滿攻擊、抹黑、扭曲的言論中,可以繼續理性討論嗎?

在激烈的爭議和輿論中,其中有不少質素高、做足功課又寫得精彩的文章,但讓人擔心的是,最高討論度的卻落在針對政治立場的批評和操作議題的政治人物上(參考網上熱度分析數據)。

能夠讓藻礁成為社會上吸引的話題熱點當然不錯,但如何討論、討論什麼,才是真正考驗公民社會的時刻。

能夠讓藻礁成為社會上吸引的話題熱點當然不錯(雖然風頭不久就被鮭魚之亂超過),但如何討論、討論什麼,才是真正考驗公民社會的時刻。像在報導者podcast中老師的形容,公投成案後,之後的聽證會、辯論環節,正是環保團體對整個社會的環境教育課。而且不只對藻礁,對日後其他能源議題、生態議題,今次的經驗和結果都對公民社會和環境運動留下深遠影響。 所以,這次環團中途被蔣萬安、羅智強、王浩宇一堆國民黨人士背書(港版可以想像是何妖為政治利益突然反對明日大嶼愛護海豚),然後環團受到執政黨支持者質疑和批評,實在替他們可惜。

支持「以核養綠」派和藍營不只搭便車抽水,還借別人經營的議題乘機評擊執政政府,偷渡個別組織的主張。運用這些手段的人士,完全忽略環保團體的論述是建立在科學基礎,試圖誤導公眾帶風向,輕易地抹殺了一直經營議題的心血,亦是對環境專業的否定和極不尊重。一句「中共同路人」的抹黑,挑起情緒後就不顧而去,都在破壞理性溝通的可能。

學習討論,學習理解

關於藻礁生態價值、環評的爭議,未來在聽証會上只要提出事實和有科學理據的佐證,還是有機會達成共識。不過一旦參入了個人價值觀、立場取態、個人政治議程在議題裡面,單單向其他人解釋,不至尋求認同,只是用理念去說服別人一點都不容易。像這次的環團或是政治人物的發文下,看到很多閱聽者像喪屍尋找關鍵詞,放大再扭曲語意,輕易地扣帽子標籤,激起個人和別人的情緒,而放棄討論。

所以公眾與當事者的直接交流顯得十分重要,尤其這次藻礁牽涉複雜的議題,要釐清時間軸和脈絡,需要較高門檻和心力,但正正這樣,更顯得需要公投的討論,讓這些不能用三言兩語總結的東西,慢慢好好討論,應該也是環團當初希望發起的原因之一吧。 無論是公投還是其他環境教育和倡議,要一步到位改變是不可能的事,唯有在每次討論中聆聽和討論,得到彼此的共識,一步一步向一個大家都認同的方向前進。



 

◤補充資料◢

最近在了解藻礁事件中,有兩個分享十分深刻,分享給大家補充背景資料 第一個是報導者的podcast 分別有原始聲音版(國語聆聽唔錯的話推薦直接聽對話,會感受到受訪者最直接的情緒): Apple podcast | Spotify 和聽眾整理的文字版(主要資料整理好,容易閱讀) 第二個是長期參與環境議題的洪申翰立法院委員所寫的文章: 藻礁爭議,表層是「保育v.s開發」,但其實深層是「環保v.s環保」兩難下的權衡 在聽訪問的時候,最令人動容的是身為學者的受訪者為何會投入環境運動。做教授可以每天舒舒服服在學校裡做研究,也是逗一樣的人工,為何要去觸碰環境運動、捲入政治角力,而且受輿論質疑?他就是被同路人影響後,希望一同加入,身體力行貢獻自己的專業。 我在想若果網上留言質疑環團的人,有機會跟他們走一趟藻礁,看到他們講解時雙眼發出的光,或許會多一份理解,可以客觀給予意見,對彼此的惡意也減少,才能夠開啟真正的交流和對話。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