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埔、濕地公園可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觀鳥勝地,位於上水的塱原也是其中之一。香港有500多種鳥類記錄,塱原至今錄得超過300種,而雀鳥的數量亦每年遞增。身為繼米埔之後香港的重點鳥區,塱原也有她的明星鳥,禾花雀(黃胸鵐)。
候鳥們就像旅蛙來趟旅行,由北面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家出發,南下幾千公里到東南亞,只是他們沒有交通工具,也沒有行李。
在介紹禾花雀前,先來說說為何香港一個彈丸之地,會吸引觀鳥者從世界各地前來吧!香港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紅圈)的中途站,候鳥和過境遷徙鳥經過香港時會稍作休息,停下來補給。簡單來說,候鳥們就像旅蛙來趟旅行,由北面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家出發,南下幾千公里到東南亞,只是他們沒有交通工具,也沒有行李。飛到又累又餓,就找免費的「酒店」停下來歇歇,飽餐一頓補充體力繼續南下旅程,或者旅居幾個月,待家鄉變暖再折返回家。 基本上在香港一年四季都有留鳥[1]觀賞,而不同的候鳥會選擇在夏或冬季停留,或者因天氣或其他因素如迷路,闖進了香港幾天,這些春秋季過境遷徙鳥很多時是罕見的鳥種,往往是觀鳥者最期待的時間。另外,香港有多樣化的生境地,樹林、 淡水、 濕地、 泥灘、 紅樹林、 農田等都不缺,適合不同鳥類棲息覓食。加上交通便利,觀鳥者想到不同地方看水鳥林鳥,不像外國要駕車大半天到荒山野嶺,搭程巴士地鐵就到了,運氣好的話,市區公園也有不少機會遇見候鳥們。
披上繁殖羽的雄性黃胸鵐
禾花雀跟其他鵐都是喜愛吃穀物種子的鳥類,腹部鮮黃色,跟麻雀大小相若。原來18年前,禾花雀不是受保護物種,但直至2017年尾,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評級至「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生態學家指1980年至2013年間,估計數量減少八成至九成半!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數量大減?禾花雀在中國又叫「天上人蔘」,謠傳有補腎壯陽的療效,於是一窩蜂人食用進補,而廣東一帶有食野味風氣,令到需求急升。即使中國已經將買賣、運輸、攜帶、進食、捕獵禾花雀為違法行為,仍然有黑市需求鼓勵非法捕獵。來到香港的禾花雀也是逃過內地的捕鳥網,千辛萬苦才來到塱原。
[1] 在香港棲息繁殖,不會遷徙過冬
參考資料: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7. Emberiza aureol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e.T22720966A119335690.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7-3.RLTS.T22720966A119335690.en.
非法食用致禾花雀面臨滅絕 拯救工作刻不容緩 香港觀鳥會新聞稿 http://www.hkbws.org.hk/BBS/viewthread.php?tid=26936
延伸資料:鏗鏘集:消失中的禾花雀-https://goo.gl/mjmR6s
Comments